在一片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的星期六.
度過了一個尋幽訪古的眷村(廣義的)之旅~~~
要造訪宜蘭版「光陰的故事」動作要快!
主題:宜蘭眷村文化
講師:陳財發(現任蘭陽技術學院休閒管理系講師,宜蘭社區大學課審委員,曾任本會理事、宜蘭縣立國華國中主任,宜蘭鄉土研究專家。)
光陰的故事中的眷村文化慢慢式微,藉著陳財發老師的引導,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眷村文化。
陳財發老師幽默風趣,學識豐富,藉著故事的引導,帶領大家進入時光的隧道中!
◎行程介紹暨走訪緣由:
日治時代的「日式宿舍」,與國府遷台初期的「眷村聚落」,先後為台灣的城鄉地景,
增添許多居住空間的另類樣式。其中尤以「眷村」的建構,在在蘊藏著一段段飄蕩的苦與離散的痛,
就研究台灣史而言,它是見證了「國共惡戰」的最佳詮釋史料。惟這些層層疊疊的歷史空間,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變,漸漸地滑入消跡的厄運。
說起「眷村」的隸屬單位,不外乎分為:國防部各軍種、國軍退輔會、大陳義胞及榮民自行興建的聚落等四大類型,
而在宜蘭境內的眷村,根據1985年的統計,四大類型共有30處(李鴻鈞,2007:1-2)。
分布範圍散處於頭城、礁溪、壯圍、員山、宜蘭、五結、羅東、冬山及蘇澳等九大鄉鎮市。
目前政府正在戮力於眷村的改建工程,致使「眷村聚落」的原始景觀即被急速地被摧毀;
「眷村文化」的多樣風華也將漸漸失落。
鑒此,為使教育界夥伴見識「眷村聚落」的殘存風韻,體認「竹籬笆文化」的獨特風采,
宜蘭縣教師會特別舉辦「走訪眷村景觀」見學活動,期望藉此深度體察所謂「光復大陸、解救同胞」
期間的歷史櫥窗,進而洞悉台灣移墾史上有段「反共產、爭自由」的戒嚴時代。
◎「大陳義胞」原生活在大陸浙江省的大陳列島,50多年前,隨國軍撤退來台,當時總計有1萬8千多人;
來台後,被安置到宜蘭、花蓮、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光是在宜蘭地區,就有4千7百多人,
分別居住在蘇澳岳明新村、仁愛新村、忠孝新村、成功新村等4處。
◎見學活動
(一)、路線
◎篤行三村→金陵一村→岳明新村→仁愛新村→午膳→忠孝新村→成功新村→化龍一村→復國巷
(二)、附註
-興建單位:陸軍18軍(篤行三村);聯勤301廠(金陵一村);聯勤總部(化龍一村);
國民政府(大陳新村);自行興建(復國巷)
--------------
相關報導
宜蘭縣政中心眷村新建工程昨天動土,80歲老榮民陳子卿盼了30年,
換地拖了11年的宜蘭縣九大眷村改建案,昨天動土,陸軍司令楊天嘯、立委林建榮、縣長呂國華、
從篤行三村趕來的陳子卿說,眷村窄小老舊,每次選舉就有人提議要改建眷村,他等了30年,
被除名分不到房子的20多戶,昨天到會場陳情,軍方一句「你去告啊!」讓民眾很火大,爆發口角衝突。
國防部計畫將分布於宜蘭市、羅東鎮、礁溪鄉、五結鄉、員山鄉及冬山鄉等九大眷村,集中設置在南機場,
來逛逛即將消失的文化光影吧
篤行三村 (五結鄉 中正路一段)
篤行三村本是個一百多戶的大社區,現在只剩下三十幾戶人家,
年輕人到外地發展,大家都搬走了。
金陵一村 (羅東博愛路前)
「金凌一村」,緣起於民國38年大陸戰事吃緊,聯勤301被服廠員工,在該年7月15日隨軍遷台到宜蘭的羅東,
政府為了安置此一批逐漸增加的員工及其眷屬,遂於民國40年起,陸續在此興建了金陵一至六村,
而「金陵」一詞即為懷念「南京」舊廠的用語。
民國56年軍眷正式遷入金陵一村,當時該村四周皆為稻田,且鄰近市場,生活機能較佳,
因此為各村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眷村,全盛時期曾擁有眷戶160餘戶、高達一千餘人。
民國60年代,台灣處於經濟蓬勃發展時期,羅東地區的商業活動亦日益繁榮,
因此金陵眷村周邊的大樓不斷興起,且朝向「金陵一村」之市場周邊發展,而將該村漸漸包圍起來,
使得該村形成犄角之勢,致此,「金陵一村」也旋即陷入了不安寧的階段,除了逢雨必淹之外,
村子裡也經常發生意外及靈異事件,眷民們無不深感惶恐,身心不寧,後經村內人士會商後,
便找了羅東鎮知名的堪輿大師--林乃陽先生前來化解,林大師看了村內環境後,
建議在「金陵一村」入口處設置拱門,並在拱門上加鑄九把箭射向犄牛,用來破煞。
說也奇怪,自拱門的九把箭設置後,村子從此便重拾安寧與恬和的生活。
「金陵一村」雖曾於70年間,由眷戶與聯勤301廠分攤出資翻修,加蓋小閣樓,
但仍不敵歲月的流逝及因第二代眷屬外地謀生,使得該村老舊簡陋建物,
與附近的現代建築形成極不搭調的對比,且其他各村現均因都市計畫改建後而逐漸凋零或消失,
唯獨「金陵一村」目前仍然屹立不變,彷彿訴說著一個大時代中,即將淡化的一段前塵往事。
岳明新村 (蘇澳)
大陳文物館透過圖文並茂常設展(大陳眷村故事展),敘述50多年前大陳居民撤退來台、
在台落地生根的過程、就業與發展狀況,並介紹大陳義胞的基本信仰、
食衣住行的歷史與文化展現昔日家鄉事,撫慰少小離家的鄉愁。
民國44年,浙江大陳列島上的1萬8000多人,隨國府來台,被安置於全國36個處所,
宜蘭縣有4700餘人,分別住在蘇澳鎮岳明新村、壯圍鄉仁愛新村、頭城鎮忠孝新村、
礁溪鄉成功新村,岳明新村當年有320戶,共1000多人,是國內頗具規模的大陳聚落。
岳明新村大陳文物館,設在社區信仰中心招寶宮旁,介紹大陳居民遷徙與遷台後的生活、
發展狀況、大陳列島老照片等。
農曆5月17日,是岳明新村招寶宮「楊府千歲」神明聖誕,很多旅外居民會返鄉拜拜。
仁愛新村 (壯圍)
仁愛新村的人口不多。過去使用的水井和抽水泵(pump)仍完整保留。
新村內的漁師廟,打掃得十分整潔。該村的村民說,魚師爺非常靈驗,
每年神明壽誕時,外出的居民都紛紛返回祭拜。
忠孝新村 (大溪)
忠孝新村前方是東部幹線鐵道,距大溪站僅五百公尺,背山面海,環境優美怡人。
村內有天后宮(黑面),是由漁民自海上撈起供在大陳,又在大陳撤退時一同攜來,歷史悠久。
由於村子依山而建,因此房子也拾梯而上,其間條條石階相連相通,景緻繞有趣味
成功新村 (礁溪德陽村)
民國45年2月29日有大陳義胞516人,被分配到礁溪,成功新村是依大陳島成功鎮之里名而命名的。
當時被分配到成功新村的,大多有從事工商的底子。
原本在成功新村有一間公房,供婚喪喜慶用,民國80年大家決定建廟宇,
奉祀從大陳帶來的關公菩薩,名為「武聖廟」。
成功新村所供奉的金臉關聖帝,是當年一路保護大陳義胞來台的守護神。
也是全台第一座金臉關聖帝君廟。 金臉關聖帝君與紅臉關聖帝君的分別,
在於關老爺成道之前為紅臉,而成仙之後為金臉。
此外手拿春秋的關聖帝君被視為萬能神,而手拿關刀的關老爺則被民間視為求財的武財神。
化龍一村 (位於武營街內.酒廠舊正門前)--
宜蘭市武營街71巷48號
化龍一村座落之基地,清代為宜蘭地區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武營遺址;
日治時期後日人改為練兵場、憲兵分屯中隊,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日軍野戰醫院,
名為「衛戍醫院」,為提供醫院醫官、護士住宿,日本政府在醫院週邊興建日式
房舍作為醫療人員的宿舍及儲物間等;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撤離至台灣,
接收日遺房舍,將本來在大陸天津生產通訊器材和電池的聯勤204廠撤遷至此,
而原木造日式官舍即提供作為聯勤電池廠員工宿舍,取名為「化龍一村」
這裡曾經是該對老師年輕時候的家喔^^
小時候的我.常常在午餐時間後.經由此巷.跑到西後街郵局買郵票喔
復國巷(南屏國小旁.泰山路兩側)
◎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在宜蘭興建南機場,作為神風特攻隊起降用,
並徵用民夫,用人力由北機場沿今日的復國巷拉到南機場,復國巷當時稱作飛行機路。
此碑至於巷口地上.不是被廢置.而是因為巷口馬路施工.所以暫時呈現此模樣~~